求贤诏

求贤诏 刘邦

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御史大夫昌下相国,相国酂侯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郡守,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有而弗言,觉免。年老癃病,勿遣。

说文解字

盖闻王(四声,成就王业)者莫高于周文,伯(通假,即霸)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

——据说成就王业的人没人能超过周文王,成就霸业的人每人能超过齐桓公,他们都是靠贤能的人成就功名的。

今(即,若,如果。)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即,仅,只)古之人乎?

——如果说到天下贤人的贤能智慧,难道仅仅存在于古人身上吗?

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即,如何)由进?

——问题出在帝王不去结交他们,贤士如何得以报效朝廷呢?

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

——如今朕凭借上天的神灵,贤大夫的才智,平定天下,完成一统天下。

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双重否定表肯定)也。

——想让天下长久,世世代代奉祀宗庙延续不绝。

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

——贤人已经与我共同平定了天下,却不与我一同治理使之安定, 这样真的大丈夫吗? ,这怎么可以呢?

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士大夫有愿意和我一同治理天下的,我将使他们官高显位。昭告天下,十天下人知道朕的意图。

御史大夫昌下(即,向下传达)相国,相国酂(音纂)侯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郡守。

——御史大夫周昌把我的诏令下达给相国。相国酂侯萧何下达给诸侯王,御史中丞下达给个郡守。

其有意(即,名声)称(音趁,合适,配得上)明德者,必身劝(亲自劝勉)为之驾,遣诣(即,到)相国府,署行、义(即仪的本字,颜师古注引苏林曰:行、状、年纪也)、年

——(此处难翻意译)如果有德才兼备的贤士。一定要亲自劝勉,为他驾车。送到相国府,记录下她的表现,仪容,年龄。

有而弗言,觉免(即,发觉罢免)。年老癃(音龙,颜师古注“癃,疲病也。”,即手脚不灵活之病)病,勿遣。

——如果有贤人而官吏不举,发觉即罢免官职,年老疲病的,则不必送来。

此文,原出班固《汉书》。后被吴楚才编纂进《古文观止》第六卷第一篇。通篇看来文章帝王之气十足,又有刘邦早年亭长的痞性,应该为刘邦本人所作。

文史互参

“御史大夫昌下相国,相国酂侯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郡守。”御史大夫,主管检察。相国即丞相。御史中执法,即御史中丞。是御史大夫的属官。诸侯王,乃刘邦封的同姓王,郡守即郡的长官。由此可见汉承秦制,中央三公,地方郡县,同时汉初国郡并行制。

背景资料

此文写于BC196年,然后BC195年汉高祖刘邦就挂了~额。那年刘邦对内正在剿灭异姓王,与韩信有战事。外则“数有胡寇”,民者“赋多”。——这些烂事后来都留给了汉文帝。此文,上来就用周文王,齐桓公做引,意在说自己与他们一样贤明。

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潜台词便是,不肯顺从者,必杀之。全文如果和后来文、景帝和汉武帝的诏书对比起来看,能显出刘邦独特的个性。一统天下的皇威则不必说,而他的潜台词和用周文王和齐桓公做比隐约中还是有当年亭长的痞性。



Previous     Next
Ntkrnl /
Published under (CC) BY-NC-SA in categories 历史  tagged with